



出行人潮如織,班次屢次增運。近日,暑運大幕已然開啟。全國航班量從日均17000架次躍升至日均19000架次,同時跨省出行車流、景區周邊車流等大幅增加,地面交通壓力陡增。
面對客流高峰與酷暑的雙重考驗,中國電科在空地間筑起暑運安全暢通的立體保障網。
周密部署,保障“空中大動脈”暢通無阻
為保障全國流量系統在暑運高壓下堅如磐石,自六月起,中國電科民航全國流量團隊抽調核心技術骨干成立運行保障小組,針對即將到來的暑運高峰、雷雨運行壓力,以“風險預控、精準施策、周密部署”為原則,開展系列保障工作。
為提升航班起飛時間穩定性,技術人員與一線運行人員開展三周集中封閉式討論,對大量運行案例進行分析,總結時隙跳變原因、生成數據分析報告,為軟件優化調整提供有效數據支撐。同時,通過搜集、整理、編寫大量應急處置方案,建立運維知識庫,確保“空中大動脈”暢通無阻。
安全衛士,護航地面交通安全無阻
隨著暑期出行高峰的到來,全國鐵路運輸迎來了高強度、高負荷的挑戰。在這場關乎億萬旅客平安順暢出行的“暑運攻堅戰”中,由中國電科配備的千余套受電弓監測系統光學窗口、動車組受電弓監控系統防護罩、車載弓網攝像機護罩,正如同默默守護的“安全衛士”,時刻堅守在鐵路運輸一線,為暑運安全保駕護航。
“在高鐵運行過程中,作為動車組與接觸網連接的‘關鍵接口’,受流器(受電弓)是列車獲取電能的‘生命線’,其狀態將直接影響列車供電安全和運行效率。”33所研發的高性能光學窗口,作為受電弓監測系統的核心部件,承擔著為監測設備提供清晰視野的關鍵任務。“就像是裝上了一雙永遠明亮的眼睛,即使在時速350公里的極端環境下,也能確保監測設備獲得清晰的圖像數據。”技術專家表示,該光學窗口采用特種光學材料和精密鍍膜工藝,具備高透光率、環境適應性強、除霜除霧等優勢。針對暑運期間高溫、高濕、強降雨等惡劣天氣頻發現象,團隊成員對光學窗口部件進行技術升級,即使在持續暴雨天氣下,也能有效防止雨水附著,確保監測不間斷。遇到高溫干燥環境,窗口材料也能保持穩定性能,無變形、無老化,始終維持最佳觀測狀態。
注:高鐵受電弓系統光窗圖
監控系統作為實時捕捉受電弓運行狀態的“千里眼”,一旦因外界干擾出現故障,輕則影響列車運行效率,重則可能引發安全隱患。“為監控系統穿上‘金鐘罩’,我們用材料創新與工藝突破,給出了全新方案防護罩。”技術人員表示,研發的防護罩采用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熱壓罐一體成型技術,相比傳統鋁合金外罩,整體重量降低近40%,同時“防護力”拉滿,無論面對夏季多變的天氣還是強風強振動刺激,都能保持結構穩定。其所使用的碳纖維增強材料,也可減輕、屏蔽掉來自外部的電磁干擾,保障內部系統的正常運行,為故障預警、安全決策提供無間斷的數據支持。
在北京,629處地面信號機構成龐大保障網絡。為保障地面交通順暢運行,項目團隊通過“線上實時監控+線下無死角巡檢”雙軌并進,內場值守與外場機動組緊密聯動,確保首都路網運行無憂。在重慶、衡水等地,團隊依托交通大數據,精準分析暑期車流規律,制定應對策略,有效提升路口通行效率,守護市民與游客出行安全與順暢。
為地鐵出行保駕護航,中國電科自主研制的車載弓網攝像機護罩能在地鐵列車運行的復雜電磁環境下,為內部高速攝像機提供有效的電磁防護屏障,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及系統的穩定性,大幅降低因弓網故障導致的運營中斷風險,提升軌道交通的運行效率與乘客的出行體驗。
從屏幕前徹夜護網的技術尖兵,到信號機旁揮汗巡檢的保障人員,暑運的每一份安全與暢通背后,都有電子科技編織的守護之網,以智慧與堅守,護航出行安全。